無人駕駛十字路口 智慧停車或能決定向左走向右走
發布時間: 2017-08-20 19:48:38
今年來,互聯網巨頭在智慧交通領域動作頻頻,4月初,百度提出雄心勃勃的“阿波羅計劃”,宣布開放自動駕駛平臺以吸引更多合作者。BAT的巨頭之一阿里巴巴也低調跟進,但不同于百度聚焦無人駕駛技術,阿里巴巴把目光投向了“智能停車”,通過與ETCP等停車場服務提供商合作,從另一個角度將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在了智慧交通領域。
談及人工智能在智慧交通領域的應用,你的腦海中也許會浮現出這樣的場景:當你坐進車里,告知人工智能約會目的地后,你就可以躺在座椅上,靜候AI將你高效安全的送至目的地。
然而,在這個看似便捷的場景中,多數人可能會忽視一個不起眼但無比重要的環節——停車問題。沒有什么比繞著約會地點一圈又一圈的尋找停車位更讓人煩惱的事情了,而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這個問題已經成為困擾居住在一二線城市有車一族揮之不去的噩夢。
近幾年來,盡管國內主要城市均出臺了一系列旨在解決“停車難、停車亂”的政策,但一方面是公共停車點無法跟上快速增長的汽車保有量,另一方面則是大量停車場的閑置浪費。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當前人工智能在智慧出行領域應用上面臨的尷尬,盡管無人駕駛仍是智慧出行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輿論也開始認識到原本作為無人駕駛中“微不足道”的智慧停車,其重要性恐怕不在無人駕駛之下。
也許是意識到智慧交通巨大的市場前景,互聯網巨頭百度才會如此決絕的投身無人駕駛。而阿里巴巴則另辟蹊徑,從智能停車行業作為切入點,試圖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布局中不落人后。由此也引發資本的蜂涌而至,催生大量新興的人工智能企業。
然而,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使之能真正用于生活,服務大眾,既是各方關注的焦點,也是這些新創企業唯一的生機,誰能率先突出重圍,找到真正能落地的應用場景,誰就能在這輪殘酷的競爭中搶占先機,避免將來資本退潮時被淘汰出局。而智慧交通領域龐大的潛在市場及對現有人工智能技術的結合上,恐怕是最有價值的突破口。
正如上文所說,智慧交通核心理念是以技術服務大眾,這個行業需要是從用戶上車到下車的一整套解決方案。在這套方案中,并不僅僅只有無人駕駛,智慧停車同樣也是關鍵的一環。然而,智慧交通領域呈現發展的不均衡:一方面受限于研發周期、安全性、法律法規及大眾接受程度等因素,無人駕駛技術距離落地尚有時日。而另一方面,“停車難”已經成為阻礙智慧交通落地,成為困擾有車一族生活的難題。
在這種情況下,智慧停車行業無疑更具現實需求。一種能動態收集全國所有停車場所的信息,并根據用戶行車目的地、時間、停車時長與偏好,實時推薦最合適的停車位的技術,在目前也不存在技術上無法實現的難題。
盡管阿里巴巴已經嘗試著布局智慧停車行業,然而智慧停車行業最大的問題在于,這既需要有軟件層面的大數據服務做動態支持,又需要有線下停車場硬件設施定制化作為配合。阿里巴巴只能解決軟件上的終端支付和應用問題,對停車場的硬件設施鞭長莫及。而智能停車行業的未來,只有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的智慧停車企業方能脫穎而出。
以智慧停車行業的ETCP為例,這家成立于2012年企業憑借為停車場免費升級硬件,免費維護等政策,迅速在200多座核心城市內發展落地,并擁有超過6000家合作停車場。在最新推出的停車應用中,已經實現車位搜索、推薦、預定、導航等功能,并能夠進行電子支付,停車場資源等利用率與用戶的停車效率被大大提高。
即便如此,這個行業距覆蓋全國數以百萬計的停車場,距滿足停車位5000萬個缺口尚有很長的路要走。智慧停車作為作為日常生活最大剛需之一,它提供的不僅是用戶的停車服務,同樣還能依托于此獲取線下巨大的用戶流量和數據信息,這對于用戶行為分析、洞察用戶需求,都能夠起到極大的幫助效果。顯然,智慧停車必將成為各大企業爭奪的重點領域,未來可期。而倍受關注的智慧交通的落地之路似乎也愈加明朗。
來源:太平洋電腦網